学校主页 | 设为主页

农大好故事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农大好故事 > 正文

【农大好故事61期】老树春深更著花

发布时间:2018-04-10 浏览次数: 作者:

马宝焜先生与青年大学生亲切交流

人一辈子,名利都不算什么,自己的事能干好,想干的事能干成,工作对人民有贡献,生产上有我们的影子,就是成功。—— 马宝焜

著名果树专家、我校园艺学院退休教师马宝焜先生今年已是83岁高龄,离开工作一线十多年,然而这些年间,他并没有离开他心爱的果树事业,甚而涉猎更广,他的退休生活依然多姿多彩。

一个鲜活的园子

暮春时节,我如约来见马先生,第一次来到这个闻听许久的园子。当时马先生正弯着腰在一棵桃树下,左右开弓地拔草。见我来了,他直起身,眼神清亮,笑容可掬地说“你来啦”,极简单平常的话,让人心生温暖,好像我们早已熟悉。他就是徐继忠、孙建设、陈海江、邵建柱等专家口中的马老师,许多研究生口中的马爷爷。从72岁退出工作岗位的10年时间,他在这个老标本园2亩多大的园子中将自己的退休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说话的功夫,先生带我来到园中。温暖的阳光下,园中一片生机。苹果树最多,整齐的占据了一大片地方,其余如梨、柿子、樱桃、杏、桃等分布在园中各处,还有不同颜色的鸢尾、石榴、酢酱草等花卉铺展在树下空地中。西南角有一小片蓝莓田,田边穿插着三四株红树莓。靠南的丝网墙边一丛丛月季开的正艳,这都是马老师嫁接的。我像进了宝山一样,处处错不开眼,样样都想看看。在红树莓畦边,他忽然提声提醒我:“脚抬高点,别踩了苗”,话毕赶紧回身找了根枯树枝,仔细插到了那棵苗旁边,还自言自语“刚刚接活的,可不能碰了”。

接着他带我参观紧邻园子的温室。其中一个温室竟然装有现代化的自动温控系统、自动浇水施肥系统,这都是按照先生自己的设计安装的。叫不上名字的各色花草争奇斗艳,先生说有近200种,它们有的清雅、有的浓烈。另一座温室有两排白色粗大的水管,间隔一段就冒出一丛绿色植物,有凤仙花、矮牵牛、鸭跖草,还有生菜,个个鲜活可爱。我问这是水培吗?是要搞研究吗?他的头微微后仰叹了一声:“弄着玩的,就看看水培是怎么回事儿”。

一年四季,他每天都会在这里忙活上几个小时,亲手侍弄着园中的植物开花结果,又时常弄些新树种、试验新技术,还为组培技术提供一个实验场所。如今,已是大专家的弟子们还经常会到园子里找马先生聊上一会儿,在读的研究生们也会来这里向马先生请教,当先生在园子里有了什么新发现,总会及时把大家叫过来一起分享、探讨、交流。

一段精彩的过往

1957年,马先生从北京农业大学果树蔬菜专业毕业,来到河北农业大学果树教研室任教,说是任教,但直到1976年之后他才开始给学生上课,1979年评上讲师。期间的22年,他的职称从助教升为“功勋助教”,主要工作是辅助教研室的教授们上课:准备教具,组织课堂教学,带实验、实习,答疑;一周有两个晚上在办公室值班,随时为晚间自习的学生解答课业问题。

刚到教研室时,他“助教”的两位先生一位是曲泽洲教授,一位是杨文衡教授。他说两位先生年龄相仿,都是上世纪30年代留学归国的研究生,不仅理论功底扎实,生产实践尤其厉害。

曲泽洲先生是我国著名果树学家、园艺教育家、枣树专家。说起和曲先生一起去做调查,马老师笑得明朗:“有一回我们驾着骡车,天一亮就出发,天黑了才到易县的一个小山村。一路上很累,可到了之后曲先生立即就开展入户调查。转天到第二个村,还是晚上,曲先生又组织农民座谈,那时候年轻,困的不得了,座谈会上我一句话都没听清,光打瞌睡了。”

虽然他说他瞌睡了一整晚,但我想老先生们做人做事的风范深深影响了马先生。所谓潜移默化就是这样吧,在他的教学生涯中,他也如老先生一样,授课严谨,重视实践。他说自己记性不好,总是记不住学生的名字,但是跟着他做生产实习的学生一个个都能叫得上来。他也像老先生们一样,兢兢业业、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教会学生一个人该如何做事,一件事能做到什么程度。先生的学生都说他生活中脾气随和,如少有的发脾气,都是因为学习技术不过关,或是操作没有按照技术规程来。

对马先生而言,果树栽培既是专业又是兴趣。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他走到哪里就将先进的果树栽培技术带到哪里,从邢台广宗到石家庄东古城,从井陉天户峪到顺平南神南,扶植起10多个苹果科技示范园。在井陉天户峪,不但村里的果树生产听马先生的,就连村里的一些规划建设,先生也有绝对的发言权。

从业半个多世纪,从传统到现代,马先生经历了我国苹果栽培史上所有的技术更新和制度变革。他说原来我们一直在追赶、学习国外的一些先进技术,现在我们用全新理念建设的园子做的比国外一点不差,果品品质也非常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我最开始搞农业的初衷,那就是农业现代化、机械化。

一位敬仰的先生

在许多人看来,马先生的人生是成功的。他是我校最早一批国务院特贴专家、省管优秀专家,培养的弟子众多,无论是人品还是学识都深受业内尊敬。凭他的技术和知名度若想名利双收,该是容易得很。可马先生从未将这些放在心上,问起他获得的奖励和荣誉称号,他都淡淡地说:“忘了,不记得了”,不愿多谈。倒是说起某个示范园、某项技术,他的话才会多起来。

对于成功,他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自己的工作能够“有用”就是成功的。他说:“人一辈子,名利都不算什么,自己的事能干好,想干的事能干成,工作对人民有贡献,生产上有我们的影子就是成功”。“人们记不记得你,无所谓,你的想法在生产上能实现,对百姓有帮助,这是最重要的,而且这本身就是件很快乐的事。”

他说:“荣誉不是想出来的,是组织对自己的鼓励,是周围同志的认可。有没有这些荣誉,事情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因为这是本职工作,也是兴趣所在。个人成绩的获得,不要总是强调自己的努力,环境很重要,因为自己努力是应该的,可是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可遇不可求”。

1984年,年近50岁的马先生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的愿望。问他为什么?他说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我疑惑,不入党也能为人民服务啊。他摇头,笃定的说:“那不是,要想做的好就得入党”。在他看来,能够入党是检验自己做人做事的最高标准。

多年来,马先生紧跟时代,兼容并蓄,不墨守成规,不因循守旧,废派别之争,探索创新,只问“是否对百姓有益,是否能解决生产中的问题”。他满怀热情,活学活用,为达目的,不息不止,把自己融入时代,把生活绘成画卷。

上世纪九十年代,马先生在山区指导果树生产

马先生在井陉天户峪服务了20多年,图为2003年马先生在天户峪

冬剪是为了迎接下一个丰年

马先生与弟子交流果树管理技术

马先生在井陉天户峪培育的“昊源”苹果

作者:宣传部 张玲玲 摄影:宣传部 谷占元 编辑:宣传部 师春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