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设为主页

农大好故事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农大好故事 > 正文

【农大好故事】他的课让人上瘾

发布时间:2016-05-26 浏览次数: 作者:

——记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王殿武教授

在西校区,有这样一位教土壤相关学科的专业课教师:他不带任何讲义课件,只用一根粉笔洋洋洒洒的在黑板上书写土壤学的知识;他在讲课中信手拈来各种素材,许多生动的实践案例把晦涩的理论讲活了,每到精彩之处同学们都会情不自禁地鼓掌,学子都称“他的课让人上瘾”。他就是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王殿武。

坚持“原始的教学方式”

自1984年毕业留校至今,王殿武在农大从事土壤及水资源教学工作已经整整30年。30年来,他始终认为高校教师的第一要务是教学。多年的科研实践积淀以及扎实深厚的理论功底,使他在执教的科目中挥洒自如。而30年的教学生涯,王殿武早已习惯穿梭于各个教室授课,带着学生到基地进行课程实习。他说:“一个教师最大的价值就在于把自己获取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执教30年,王殿武在课堂上始终坚持书写板书这种“原始的课堂教学方式”,这也是他和学生互动的一种方式。“我的课不使用PPT教学。书写板书时我能更好的将自己感受到的内容传授给学生。”王殿武介绍到。

“老师应该靠个人魅力‘留’住课堂上的学生,讲课的方式、板书等,都是老师必不可少的部分。老师的上课质量将决定学生的手机流量,所以板书的魅力是PPT无法代替的。”国土学院大三男生袁晓晨引用了一句网络流行语来形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上过王殿武课的同学们都说,王老师讲课的魅力“爆棚”,大家根本不舍得用上课时间玩手机,更别说逃课了。

“听课的过程,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语言和思维的训练,最好的课堂必然是师生思维的美妙融通。教师讲课不能猫在讲台上点鼠标,应当站着,要有板书、有激情、有手势,与学生有交流……”王殿武如是说。也正是因为如此,他的学生享受着课堂上的每一分钟。

好老师应该是这样的

“深入浅出,理论实践完美结合”可能是王殿武课堂的最大特点。“透”是他的学生的最直接的感受,他总是通过各种方式将知识点讲透。“生动”是王殿武课堂的另一特点,对专业相关实践环节非常了解,幽默风趣的话语,使他的课堂总是紧密地跟实践联系在一起。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李振寒说,“王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在欢声笑语中把专业知识深深地铭刻在脑海里”。

王殿武认为理论与实践应同步进行,先有理论知识储备,在实践操作中同时又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理论课讲授时,他会以自身的经历从参与土壤调查、水资源治理角度观察和讲授问题,努力使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得到提高。他还参与实验方案的制订,指导学生实验,以促进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有机联系。课程实习时,他会带领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展示着高超的土壤鉴定技术也讲解着知识点。

王殿武曾被多个学院学生自发评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他说:“不仅要培养同学们学习理论和实践的能力,还要培养他们学习人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即使是学理科的人,老师学生也需要必要的人文素养。”许多王殿武的学生在回忆起王老师的课堂时很感谢王老师的教导:“王老师作为我们心目中的好老师,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他常常将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融入在课堂知识中。他主张同学们关注国家、社会的重大需求,树立志向,以获得上进的动力。”

以科研推动教学

教学能推动科研的发展,科研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王殿武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和他长期从事的科研工作密不可分。

他曾在张北坝上从事了十多年的科研工作,主持或参研“八五”、“九五”等多项重点科研攻关项目。为了研究坝上地区土壤冻融过程,他和工人冒着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用铁锤和钢钻钻透1.7米的土壤冻层,虎口震裂了,留下的疤痕现在依然可见。回忆起那段岁月,王殿武满含珍视。他说,“我的课堂知识离不开坝上10年搞科研的经历,我在教学中的许多心得也都得益于那时的工作实践。”正是由于长期的科研工作经验,王殿武对教学有着独到的理解:“任何教学和科研都不是从书本到书本,而是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是活生生的。”所以他有意识地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结合生产实践,剖析科学前沿的问题,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如果专业课的教学不能与社会实际、科学前沿结合,这样的教学就是僵化的。所以他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曾主持或参研国家、省部级课题20余项,科研教研获奖10余项,在国家一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多篇被EI收录。

在王殿武看来,教学是无止境的,那是自己的本职工作。本真而淡泊的王殿武教授就是这样,宛如一首老歌中唱的那样“一棵秋天的树,安安静静守着小小疆土,眼前的繁华从不羡慕,因为最美的在心不在远处”。

王殿武教授在进行实验课教学

30年来,王殿武教授始终把教学作为第一要务

本真而淡泊的王殿武教授

作者:宣传部 姚运肖 国土学院 王玉滢

摄影:宣传部 赵凌云 编辑:宣传部 师春祥